附件1
老太阳集团tcy8722全日制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名称: 小学教育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 045115
培养单位: 太阳集团城娱8722
填表日期: 2025年3月5日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制
2025年3月
一、学科概况
教育硕士小学教育学科领域2014年开始招生,拥有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教育学实践基地”等学科平台,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级精品课程2门,出版教材 5 部,专著3部;承担科研项目 30 多项,其中省部级项目 11 项,国家级项目 1 项。
二、培养方向
以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为主要学科方向,培养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较高理论素养与研究意识、扎实教育教学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小学教育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小学专任教师。具体培养目标为:
(一)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二) 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基础,了解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三) 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四) 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五) 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六) 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七) 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四、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五、标准学制
标准学制为3年。在标准学制内未完成学业的,可根据学校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延长在校学习年限。
六、培养方式
1.通过校内导师团队的“集体指导与个别负责相结合”方式,发挥导师团队协同育人平台;
2.实行双导师制,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等环节的系统学习与训练,培养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研究素养和能力。
七、学时学分
总学分41学分,其中必修课程学分23学分,选修课8学分,必修环节10学分。
八、课程结构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和补修课程,其中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科素养类、教育专业类、专业特色类和交叉融合类四类课程。
九、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应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并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师职业实际,体现前沿性和实用性。及时将本专业类别(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引入课程教学。
1.课程内容应体现前沿性和前瞻性,兼顾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引进先进课程资源和师资,逐步建设高水平课程。
2.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交叉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注重案例教学的使用与开发建设,应对案例教学在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式上的应用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并写入培养方案中。
4.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结合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等育人因素,课程思政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案课件各方面,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5.注重启发教学,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和各智慧教育教学平台,鼓励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十、课程考核方式
采取课程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实践(实验)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察教育硕士运用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基于评价的课程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十一、必修环节(10学分)
必修环节是指课程学习之外的文献研读、行业讲座及报告、专业实践和中期考核等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
(一) 文献研读(1学分)
学生在学期间须完成本专业领域和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期刊论文、专著、案例等各类文献研读,其中英文文献研读至少5篇,中文文献不限数量。导师负责学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考核可采用读书报告、专题研讨和研读报告等方式。
(二) 讲座及报告(1学分)
参加至少10场次的讲座及报告(含至少1次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学术研讨会,全程旁听至少1次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1次答辩),并填写《老太阳集团tcy8722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导师根据学生参加次数和讲座报告的内容记录与思考给予相应的成绩等级。
(三) 实践教学(8学分)
实践教学累计时间为1学年,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外实践1学期。
1. 校内实训(2学分)
1)实习前教学集中实训与指导(1学分)
第三学期结束后两周完成,旨在为教育教学实习做准备,为同伴扮演“小学生”的互动仿真教学。第一周研究生自主小组仿真试教,第二周导师组分组指导,展现院系教学培养质量,以促进师生互动与经验共享;
2)院级硕士生教学技能汇报赛暨校级选拔赛(1学分)
在校级教学技能大赛时间前二个月举行,旨在提升硕士生教学实践能力,选拔优秀人才参加校级教学技能竞赛,展现院系教学培养质量。
3)随课程学习的课例分析、说课与片段教学不另计学分。
4)校内实训要求详见《2025级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办法(小学教育)》。
2.校外实践(6学分)
1) 教育见习(1学分)
两周,在第一学期11月完成。具体内容包括: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 8 节,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 12 节;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 3 次,主题班会观摩不少于 1 次,教研活动观摩不少于2次,完成1篇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4000字。
2) 教育研习学生辅导(1学分)
在实践导师指导下两学年内完成小学生辅导教育研习。辅导记录需有过程性辅导概况描述、图片、视频、辅导学生表现、辅导策略反思等主题内容。
3)教育实习(4学分)
在第四学期完成。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每周不少于 6 节。一学期内独立撰写教案并讲授新课不少于10 节;主题班会、中队会、游戏活动次数不少于 2 次;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 6 次;每月撰写教育实践反思报告不少于 1 篇;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理论导师和行业导师联合开展讲评次数不少于 2 次。一学期按14周算。
4)校外实践要求详见《2025级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践实施办法(小学教育)》。
(四)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指以书面和口头报告的方式,综合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知识运用、毕业要求进展等阶段性考核环节,在第4学期完成,需硕士生自行提交《中期考核自查表》,由校内导师考核。
十二、毕业要求和标准
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5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和其他环节,考试、考查成绩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申请毕业并获取相应毕业证书。
十三、学位论文
(一) 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与小学教育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一致,来源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选题在研一初步形成。
(二)开题要求
1.校内指导教师切实做好学位论文开题与撰写的指导工作,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
2.开题时间
在第三学期11月中旬。开题结果需由开题委员会成员在开题后一周内提供是否通过和评审意见,若未通过需继续修改并在12月进行第二次开题。若第二次未能通过则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校内导师与校外合作导师对学位论文进行全过程指导和把关,确保论文质量。
3.论文形式
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5万字。
4.论文评阅、答辩与学位授予
论文开题、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论文实行校外“双盲”评审方式,盲审通过方可参加答辩。
十四、其他要求
跨学科或跨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不少于2门课程。随本科师范生学习,不计学分。